赵玉婷
崔明伍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青年说
新闻回放
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有媒体近期发起一项针对毕业生群体的线上调查显示,大多数(78%)受访者表示,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服务对自己有帮助,但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仍然遇到不少困惑,如对行业、公司缺少了解,求职、面试技巧不足,就业目标不清晰,不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和缺少获得招聘岗位信息的渠道等。
主持人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除国家和地方一系列强化精准就业帮扶的政策外,大学毕业生该如何正确对待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三名本科生建议高校在就业指导上未雨绸缪,从宏观上转变思路、从微观上创新方法,在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面对就业市场的能力。当然,大学生也应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变化。
就业指导精准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赵玉婷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
严峻的就业形势,凸显了高校就业指导的重大意义。在毕业生参与的就业指导中,占比较高的是通过学校网络平台了解招聘岗位信息和参加校园招聘会。相比面向全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活动,高校对毕业生实行“一人一案”的精准化就业指导,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更有现实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目前主要是课程讲授和优秀校友经验传授,二者均有一定不足。课程讲授是“异病同治”,校友成功的经验未必能复制。唯有精准化指导,方能对症下药,解决个人的实际问题。
精准意味着高效,因人制宜,确保指导措施行之有效。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每个毕业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习经历、综合能力和就业需求各有不同。高校就业指导应把握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问题,秉轴持钧,抓住要害,看到特殊性,量体裁衣,为他们提供精准化的建议,力求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实问题。
精准意味着细致,要拨云见日,打通信息的“最后一公里”。在移动互联时代,就业信息过载,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独特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把用人信息送到真正需要的毕业生手中,也帮助用人单位找到真正需要的人才。
精准意味着保障,薪火传递,让毕业生对未来更有信心。就业焦虑主要来自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已知的疑忌。对毕业生的精准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被看见、被关注,在具体可感的交流中建立信任,在信任中得到安心。
当前,高校很难为每个毕业生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但此困难并非无解,具体实施中可发挥所有教师的长处,动员优秀校友,采用一对多的模式,尽早为毕业生建立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做到一人一案。毕竟就业不是某一位教师的事,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学校、教师、校友均与有荣焉。
来源:《中国教育报》中教时评
上一篇:把评选“三好”上成一堂育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