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科技成果转化打出政策组合拳

作者:lanke 时间:2020-06-22 08:30:08 点击:16306

       伴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红包”正加快落地。记者从科技部火炬中心获悉,《科技部火炬中心2020年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日前正式印发。2020年,我国将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5G通信等“硬科技”领域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研究推动建设一批跨国别、专业性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与此同时,包括北京、上海、重庆等十余个省市密集出台“地方版”细则方案,着力从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和人才链上全面疏通成果转移转化的“梗阻”。

  打造区域中心 聚焦“硬科技”

  根据《工作要点》,2020年,我国将推动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的改革发展。其中,包括加强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纵横联动、协同发展。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建设,重点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东部中心、南方中心、西南中心等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形成我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骨干网络和区域枢纽。研究推动建设一批跨国别、专业性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有效增强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对全球科技资源的集聚配置能力。

  另外,在总结前期科技成果直通车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持续完善集聚政府、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技术转移机构、投资机构多方联动的技术转移服务机制,推动科技成果直通车为促进硬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服务支撑。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5G通信、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在具备条件的城市、国家高新区和产业集群组织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硬科技”专场,促进“硬科技”技术成果与资本、人才、产业深度融合,加速硬科技成果的流通配置和转化应用。

  事实上,除了在“硬科技领域”加大成果转移转化的布局外,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也为现代技术要素交易机制创新提供了条件支撑。《工作要点》指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工具可以对现有技术合同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建模分析,对技术成果进行更加精准的量化评价和预测分析,解决科技成果评估难、定价难等难题。5G通信网络设施的普及应用为建立现代技术交易市场创造了基础条件,可实时处理海量科技成果的供需对接信息,通过实时竞价、撮合交易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达成一致。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区域中心往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转化质量较好的地区,产学研体系较为成熟。围绕区域中心进行布局,一是可以发挥区域内各单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二是能够以此区域为中心向外进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盘和林认为,下一阶段要注意领会并坚决践行《工作要点》中所提出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央地齐发力 成果遍地开花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报告明确提出,要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畅通创新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地方层面,多地都在积极探索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方便之门”。6月1日,新修订的《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规定,在不变更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前提下,可以将职务科技成果部分或全部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使用、转让、投资;提高科技成果完成人享受奖励比例,将奖励和报酬比例给予更高的选择权等。

  事实上,目前我国促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遍地开花”。据统计,自去年以来,包括北京、四川、陕西、广东、甘肃、河南、山东、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武汉市支持企业开展面向高校院所的技术难题竞标、科技悬赏等“研发众包”;河北省正式启动实施“52111”工程,聚焦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的协同创新战略定位,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除了地方政策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近年来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也硕果累累。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9》(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11302项,合同金额达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其中,合同总金额过亿元单位32家,同比增长14.3%。

  企业成主角 全面疏通堵点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夯实,技术要素市场的主体已经发生显著的结构性变化。根据《工作要点》,从2003年起,我国企业输出技术合同第一次超过高校、院所,此后一直成为技术要素市场的主体。2019年,我国企业输出和购买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占到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90%和70%以上。这标志着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事实上,无论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还是模式创新,目前央地密集施策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其实质就是让基础研究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进企业和市场。

  “作为目前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需要注重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和人才链的协同。”中科院某研究所科研人员表示。他认为,要推动产学研融合,关键在于破解产业和学、研“两张皮”的问题。“过去企业委托高校,一纸合同委托项目。高校追求的是高水平论文、高水平成果、发明专利;企业追求的是有市场、低成本、高工艺。这两个目标没有同步到一个点上。”该科研人员直言。

  盘和林表示,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短板问题,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解决。首先,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产业链、价值链,重视人才培养与人才激励,以更加专业的科研团队来面对愈发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其次,建立政企连接,一方面政府负责相关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与企业的沟通,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科技成果承接能力,实现有的放矢。最后,要以市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支撑,实现良性循环。(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