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怎样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admin 时间:2018-12-05 08:09:55 点击:7130

近段时间,诸多高职院校在原有的思政部或社科部基础上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然而在没有马克思主义专业的依托、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亟须关注和指导,使创建的初衷得以真正落实。

高职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中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程、课时比本科院校少,甚至某些学校还存在压缩课时的现象;师资比本科院校弱,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很低;学生比本科院校差,在理论学习和思考上较弱等。同时,高职的思政工作本身又具有独特性,在这种背景下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出现了一些脱离实际的问题。

一是“名不副其实”。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来要名、要利以获得更多资源,通过“紧跟”来获得不落后的满足,而没有从整体质量上来回应更名的实质要求,即如何回应思政大格局的工作目的,如何明确统筹各职能部门的权责。

二是“换汤不换药”。盲目攀比,表面上搭起与本科院校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等规模,而没有形成职业院校应有的团队沟通、交流协作优势,没有瞄准高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服务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素质、知识结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重要的变革来制定目标和开展研究工作。

三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创建热情最高的是主要部门负责人,而校领导多以完成政治任务的心态来看待创建,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培育人的重要性,教师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基本认识,依然沿用原有的教育思路进行工作,同时,没有与各部门工作紧密配合、没有与专业课程对接、没有与其他职业院校建立内涵上的联系。

四是“重利益、轻效益”。只为追求政治红利,没有针对职业教育的特色、规律形成有别于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讲授方式、实践路径和学习重点,没有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育来增强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效益。

五是学生“完全置身事外”。单纯追求政治理论的灌输,盲目地制定各种规范,例如让高职学生机械地诵读各种经典,用传统的“统一考试、统一命题”来表达对课程的重视等,这无疑打击了知识型学习能力偏弱的高职学生自信心,对本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实践精神却一无所知。

高职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必然性

一是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新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必然需要新变化来适应新内容,需要新机构来支撑这项工作的开展,这一新机构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及发展的必然结果。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部署,如今在高职院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该“工程”在新时代继续深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是高校长期严抓思政理论课并强调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高职思政理论教育要形成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匹配的独特教育教学规律,必然要求学生既掌握理论,又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有的工匠精神,并能够将思想、道德、法律等知识运用于自身专业素养的锻造之中,这必然需要有针对性的学科建设。

四是思政理论课建设进展呈现出来的必然自觉。高职思政课理论建设由粗放式发展至精细化教育,这要求学校通过实践、实训等独特培育模式,完成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必然自觉地要求成立高于原思政部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匹配思政课内在的逻辑。

五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格局形成的必然进步。高职思政课的大格局是要整合专业院系、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制定“系统性方案”和“保障性制度”,以达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实训育人、文化育人功能的格局,这必然要求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发挥“立德树人”参谋部、作战部、综合协调部的功能。

高职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有的认识

首先,理论要有高度。

第一,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真的观点来解决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懂、真信、真热爱”。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观照下统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全视域下解决重点问题,组织科研力量研究其特性和规律;研究职业教育的特色,建构回应技术技能人才历史地位、实践精神和技术理性、职业素养等内容组成的新的教学要点。

第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实践教育。要引导高职学生通过实践,认识技术技能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作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教育要强调实践理性,表现在切实关注学生的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育。

第三,整合优秀文化,拓展理论宽度。规范化、标准化、程式化的思维方式容易让从事技术技能的人缺失理性与智慧,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有调配学校资源、协调党团、外出交流等活动的能力,以整合优秀文化,拓展学生的理论宽度。

其次,操作要有层次。

第一,要统筹资源、营造大思政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是公共必修课的教学部门,也是全方位育人、将立德树人思想向各专业课程渗透的协调部门,还是整个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部门,因此要组织骨干力量,及时宣讲政策、研究形势发展、精准分析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其作为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基地和学校的党员示范点,还要定期召开辅导员会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将追求崇高理想、坚定政治信念的品格向全校辐射。

第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立足于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欢迎、终身受益”的课程。一是要对课程进行切合实际的重构。思政课必须贴近高职生的专业,帮其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贴近高职学生的生活,让理论更生动形象;贴近高职生的人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其选择合适的人生道路,为此在教学中,要重点阐释历史的结论、法律的约束、职业的道德、现实的认知和工匠精神。二是要对实践教育进行切实有效的“镶嵌”。思政教育要与实践教育的目标结合,提升实践教育的高度和效果;与实践教育的课程深度结合,比如工匠精神;与实践教育的模式结合,让思政教育能够对应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实训教学→见习教学→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三是要对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进行科学有度的整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用视频资料、微课讲解等手段让思政教育更生动、便捷、有效;改造传统的“学”,通过自媒体、海量的学习包,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改造传统的“管”,多方评价、全面考核,使思政工作管理更有实效。四是要对思政教育的考核评价进行创新性的改造。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体现职教特色;长期与短期评价结合,体现职教的全程育人;团队与个人考核综合,体现职业态度。

第三,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着力于将思政课教师岗位培养成充满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岗位,让教师努力献身“育人成才”的事业中。一是要抓住教师的理论自信下大力气,教师要做到“真懂、真信、真热爱”这门学科,并不断强化理论学习与创新。二是要抓住教师的教育情怀做大文章,通过小班教学、减轻非教学和科研工作等,让教学研究成为可追求的毕生事业。三是要抓住教师的职业荣誉寄予希望。按标准配齐专任教师,逐步改变周课时量达24节以上的状况,多提供好的教学研究平台给教师以尊严和荣誉。四是要抓住教师的事业成就感成大事业,高职思政教师要获得普通高等教育思政教师同样的社会地位,让教师获得事业上升的空间。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胡冰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小鲁系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