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德

作者:admin 时间:2018-10-29 11:12:30 点击:575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只有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才能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才能教育和引导学生心中有国家与民族,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德,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在办学中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历史和文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德、提高教师立德树人能力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必然要求。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教师师德养成的源头活水,涵养师德、滋养心灵、涵育德行,积极而系统地培育教师的师德素养,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的思想道德源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德,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现实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群体智慧和对人生的关怀,已经与中华民族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融为一体,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是人们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师德修养自孔子开始就成为历代教育者探究和实践的课题,“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就是《论语·述而》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现代诠释,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创造性吸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既是当前全国高校正在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努力做“四有”好教师的现实需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德,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加强教师文化修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教师的价值观、浸润灵魂、熏陶情感、滋养师德,提升教师文化修养和人格境界,厚植师者应具备的文化底蕴,提升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方法智慧,才能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行的成长和发展,让教师们不仅清晰要培养什么人,更清晰如何培养人;不仅懂得什么是“教”,更懂得什么是“育”,努力把“教”与“育”贯穿在育人实践全过程,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群体智慧和对人生的关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教师加强自身道德内省和个人师德修养、塑造稳定持久道德人格的基础。广大教师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德,才能承担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吴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