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作者:lanke 时间:2019-09-19 09:07:21 点击:33843

编者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一周年之际,《中国高等教育》隆重推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专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主要背景和主要内容,系统研究、广泛宣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作为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理论期刊,《中国高等教育》组织全国有关高校的力量系统研究、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九个坚持”提出的背景,准确阐述“九个坚持”的科学内涵,系统研究“九个坚持”的历史逻辑、理论创新和时代价值。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系统宣传。一年来,我们开设专栏、梳理要点、举办会议、深入研究,组约一系列重磅文章,持续推进对“九个坚持”的深入研究。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赵旻

[摘 要]“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立足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抓住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谋划设计和把握大学的治理结构、教学体制、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要始终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拷问和校正办学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培养什么人;教育;首要问题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个命题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立足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抓住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谋划设计和把握大学的治理结构、教学体制、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必须培养拥有共产主义远大抱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德才兼备,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是人才连接社会的纽带,人才成长和培育的摇篮,要始终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拷问和校正办学的目标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九个坚持”的论断,这是解决“培养什么人”问题的根本路径和逻辑基础,其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办学的重要遵循,“立德”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

教育事关接班人的问题,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历史上对人才概念就有过精辟的阐释,历朝历代都把“德”作为人才的核心素养,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立德”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成为封建士大夫人生追求的“三不朽”,“立德”为先,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和道德修养,被后世效法为榜样,便能人格不朽。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重要观点几乎成为古今教育之圭臬,即使现代大学,也以此标定道德高度。

立德树人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继承,也具有面向教育未来的使命感。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大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办学方向更为聚焦,这是对我国教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教育发展改革的深度认识。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也把“立德树人”放到突出位置,提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上升到标准的认识层次,不仅是一项日常的事务、任务,而是成为原则、政策、指导方针。立德树人不是两个并列概念,而是科学统一的,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价值旨归,立德是树人的要求和前提;培育人才必须坚持立德为先,这是根本的要求,立德的基础性、规定性作用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树人是在德育目标指导下的教育行为,涵盖比较广泛,是全方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培养。

立德树人的实践途径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既有时代变化的影响,也有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复杂性的应对。要探索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各环节,既遵循文化多元的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正面引导,又广泛开发各种有利资源,以开放的教育实践形式,丰富生活阅历、增加感知能力,促进知行统一,激发起大学生自身向上向善向好的自觉追求。

1.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来落实

立德树人是一个重大教育命题,也是政治命题,关系育人的方向和质量。“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从总体上提出人才的重要性、价值性,渴求的人才,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心同德的人才,是立志奉献民族复兴大业的人才,这也是大学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正确导向。

落实好立德树人核心地位,必须处理好几个重要的关系:一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之间的关系。对现代大学而言,五项职能构成了大学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存在,但职能之间是本源与从属、派生、拓展的关系。培育人才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原生性职能,决定大学的定位和性质;科学研究促进了大学人才质量的提高,标志着现代大学的发展水平;社会服务是由于大学与社会相互依赖的关系而派生的,使大学的人才培养更具目标性、实用性,强化了大学的社会化进程;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属于大学的拓展职能。在职能关系处理上,人才培养是主流和方向,大学毫无疑问要把立德树人置于优先地位,后四项职能主要是服务和支撑人才培养的。二是处理好德智关系。克服重智力开发、轻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锻造的倾向,把道德养成作为育人的灵魂,给人才补好精神之“钙”,“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三是处理好政治与业务的关系。立德树人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思想引领和道德修为,立理想信念之德、立爱国奉献之德、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立奋发有为之德,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当然,青年学生的成长,必须与本领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创新思维、综合判断能力培养纳入立德树人体系。

2.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贯彻人才培养科学体系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不能用增删几门课程或强调哪一方面重要来解决。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如人之大脑中枢,直接决定价值选择和人生路径。因此,大学应该从战略上、从培养接班人的要求上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与实现 “两个一百年”和民族复兴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用“四个服务”来检验“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实际效果,来检验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来检验育人过程是否坚持了立德树人的实践标准。

3.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完成学分与自觉进行思想改造的问题,解决思想认识与解决实际困惑的成效问题,理论阐释与实践思考的问题,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思想需求上下功夫,在哲理启发与接受能力上下功夫,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注重过程育人上下功夫,深化教学改革,增强系统性、导向性、针对性,切实发挥好主渠道作用,这是大学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的目标。

推进课程思政,课程作为文化知识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贯穿其中,形成全方位立德树人工作格局。一是教材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涉及的面比较广、门类多、专业特点突出,需要建立体现民族文化、科技创新的知识体系,从理论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释学,各门课程都应该结合学科性质和社会应用的发展,把学习目的、服务方向渗透其中,形成理论支撑。二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传授知识组织教学的主导,要润物无声、灵活机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内容融汇在授业之中,同时教师要秉持高尚师德渊博学识仁爱之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人师表。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改变单纯以考试检验学习成绩的办法,注意过程学习、过程研讨、过程实践,把专业内容学活,形成理论思维、科学思维。

4.落实教师立德树人责任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一要完善人才战略,“树人”是一个教育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久久为功,培育人才尽管长久,但是一树百获。培育人才,需要漫长过程,原因是人才成长是一个不断植入价值、矫正思想的过程,是有意识地塑造人才、打造人才的过程。二是要立师德,“德”是教师身体力行的原动力,也是建立权威的奠基石,古代就有“尊其师而信其道”,老师有良好的道德赢得学生尊敬,学生就会遵循老师的道理。教师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观念,不能简单地把教师工作作为一项职业,而要作为德业工程去构筑,增强育人使命感。三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用立德树人的实绩考察教师的胜任度,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深刻的思想认识,付出艰苦的努力,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提供充分保障。

1.政治保障。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落实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一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全面领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是体制机制建设的核心。全面领导就是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准确把握办学方向,发挥党委集体领导、集体智慧的优势,科学决策,保证落实。二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抓在手上、担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三是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工作方式,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四是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立足学校实际,建立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环境氛围。

2.质量保障。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本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特点,有机融合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灵活设置培养方式,把立德树人贯穿其中,注重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保持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人才培养规格是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的规定标准,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学校特点不同,要细化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和人才市场需求来设定。一般认为,知识、能力、素质、价值观这“四个要素”构成人才培养规格,要处理好人才培养统一性要求与多样性要求的关系,统一性要求统于立德树人,多样性要求是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有更大的张力,规格更为多元。培养学生多方面适应能力,人才培养既要注重不同学校的育人特点,也要关注同一学校不同人才的素质特点、兴趣特长,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达到因材施教、因需培养。

3.政策保障。目前高等学校面临很多发展的选择,社会给予大学的评价也是多种角度、多种标准,教育部提出“以本为本”“回归本科”,抓住了教育的本质使命,也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铺平了道路。从学校内部结构治理的角度,现代大学有着复杂的科层结构,利益诉求多元多层次,需要科学妥善地调整和处理,关键是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时,必须抓住人才培养这个牛鼻子,围绕立德树人来展开,围绕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系统布局和深化改革,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意识,把学校的政策、资源、人力、精力等全部向人才培养倾斜,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置于学校整体布局的核心。

[本文为北京高教学会艺术教育专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指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原载2019年第15/1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