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着力点

作者:admin 时间:2018-11-26 04:46:53 点击:5748

回溯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新时代高教40条”的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呈现良好开局。

站在新的起点,在宁波举行的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中外学者共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回归本科教育、激发创新潜能、协同改革评价是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

振兴本科育好新人

教育部2018年7月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在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一。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前列还有距离。

“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人才培养的第一功能和核心使命没有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指出,“当下我国正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一流的内涵很丰富,要素有很多,标准是多元的,但一流的核心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

聚焦人才培养,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介绍道:“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主攻方向在于专业、课程、教师、质保。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提高质量,理念要跟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同频共振,模式可以和而不同。”

对于重塑本科教育,美国西密歇根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院长李明教授(Ming Li)表达了共识:“在U.S. News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前十的世界一流大学当中,本科教育的定位就是核心使命,他们用行动证实了这一点,并专注于本科教育这个承诺。”

创新赋能办好大学

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研发在中国仍为空白,52%的关键材料、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和绝大多数存储芯片都依赖进口。原始创新能力的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的短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高等教育创新驱动能量不足。

另一方面,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形成了冲击,知识生产模式呈现新的特点。处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替加快时代的高等教育该怎么办?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建华教授看来,大学的成功与否更多是取决于创新创业的能力,只有那些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并完成了转型的大学,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国际经验来看,不少大学正是借助创新创业教育体现这种担当,实现自身的飞跃。如斯坦福大学提出了创意型大学的理念,以培养“T字型”创业人才为主要目标;佐治亚理工学院把创新和创业教育融入本科教育全过程等。

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教授把该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概括为“323+X”,其中第一个“3”是重点培养三大类创新人才,即综合创新人才、学术拔尖创新人才和特长型的“双特生”人才;“2”是指个性化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两个阶段;第二个“3”是指实施学术研究型、创新创业型和实践应用型三类课程体系;为支持这个“323”实施的一系列支撑计划叫作“X”。

改革评价抓好内涵

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已搭建完成,下一步的“全面施工”将更加精细,高校评价体制机制也要随之“精修”。

改革教育评价、制定标准需从招生抓起。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教授提出,什么样的录取方式更适合一流大学选才?他的答案是以高考笔试成绩为支撑,在面试中对学生的整体素质、逻辑思维和创新潜质进行考核。

清华大学姚强教授建言,一流大学要建立多层多维评价体系,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学治理结构这六个维度,因势利导转化成生产力。

“针对不同的大学设立不同的评价目标,某个大学如果能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能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那就是双一流建设目标实现了,没必要将所有大学的发展目标统一规范。”中国人民大学李立国教授强调。

站在学生的角度,又当如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认为:“今天的本科教育可能还停留在培养学生的‘固定性思维’模式上,我们应该着力于培养‘成长性思维’模式的学生。”他强调,“评价今天的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选择能力,这是学生未来发展、终身学习的保障和基础。”(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6日第5版 版名:高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