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之楷模 国之桢干 ——走近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作者:admin 时间:2018-09-10 11:54:51 点击:6058

本报记者 王家源 柴葳

从2010年起,每年教师节,我们都会与10位教书育人楷模如期而遇。从全国64名候选教师中脱颖而出的他们,是对一个时代教师职业和教师精神的诠释。他们的背后,是全国1500多万名教师的执着与守望。

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师德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追求。

10位教书育人楷模的人生片段,对他人,或许是一段段具体而微的心灵记忆,但他们却用数年、十数年、数十年对高尚师德的追寻和践行,诠释了什么是当代的“四有”好老师,诠释了“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精神内涵,诠释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师能达到的人生高度。

师之楷模,国之桢干。

守望,渲染师德底色

永远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守望者,是教书育人楷模们最深沉的师德底色,他们在学生对理想的追逐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太行山深处,在河北省阜平县大元村大园小学教师张建华的教育字典里,只有“快乐”,没有“负担”。

25年间,张建华把点滴的感悟记录下来,汇集成几十万字的教学日志和教学随笔。她说:“陪伴和爱是最朴素真实的教育。”

低矮阴暗的土坯屋,锅碗瓢盆和两个大水缸是仅剩的“大件”,小土炕上两年多没有下炕的瘫痪父亲和先天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姐姐,炕边已哭成泪人的学生……这个场景,深深刻在青岛市平度市朝阳中学教师吕文强的记忆里许多年。

于是,出身贫寒的吕文强拿出了30余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至于自己的女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连4200元的学费都拿不出。但他不后悔,因为他守住了自己的那句承诺:“有我在,孩子就不能辍学!”

教师,似乎是最不平凡而又最甘于平凡的职业。看着一名名学生从稚嫩的禾苗长成挺立的小树,见证一个个稚嫩的肩膀扛起一个个远大的梦想,教师,永远是在身后目送学生前行的那个守望者,静静地,又饱含深情。因为,那是他们用生命竭尽全力参与的一段最美的年华。

“应老师,您科研做得这么好还带班,是为了研究课题吗?”当在一次学术论坛上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时,上海市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教师应彩云豪不犹疑地脱口而出:“带班是为了教小孩啊。教好孩子,不是教师最大的成就吗?教好孩子,不是教师最大的课题吗?”

当刚刚师范毕业的张玉滚跟着老校长再次踏进当年自己读书的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高虎庙小学教室时,面对着破桌子、破水泥台子、十来个土孩子,内心挣扎时,老校长那句“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都能用一辈子”坚定了他的心。

永远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守望者,是教书育人楷模们最深沉的师德底色。他们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紧紧地和学生们联系在一起,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感受快乐,在学生对理想的追逐中实现价值。

于是,从教35年的应彩云说:“孩子是天我是云。”她乐此不疲地研究幼儿教育规律,却从未离开过孩子和课堂,以“一手距离”的陪伴,守护孩子们人生的第一步。

于是,山里交通不便,张玉滚便一肩一肩把学生的课本挑进大山里。在学校里,他几乎是全能的:掂起勺子能做饭,拿起针线能缝纫;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因为他知道,对山区孩子来说,学校是一堆火,教师是一盏灯,火焰虽小,但能温暖人心,灯光虽弱,却足以照亮走出大山的路。

向上,砥砺师德灵魂

师德是一种追求、一种修为,更是一种力量、一种心灵的碰撞,它透过教师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芒,不断给予学生向上向善的力量

师德是一种追求、一种修为,更是一种力量、一种心灵的碰撞,它时刻指引着千千万万人民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执着奉献,也透过教师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芒,不断给予学生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海南省商业学校,副校长卢桂英总是忙碌在德育教学一线。“教育的真谛是心与心的交流,我珍惜每一次和学生心与心坦诚相对的机会。”在卢桂英的“责任清单”里,“置顶”的一条,是种好以爱育爱这方“责任田”。

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教师杨毛吉的荣誉簿里,她最珍视的是青海省“最美家庭”的荣誉,因为这个“家庭”不简单:有聪明好学但因母亲生病连每周回家5元车费都拿不出的小李,有因父母远在新疆打工而失去读书信心的燕燕,还有因父母离异、无家可归的小文……

走进学生内心,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打开曾经封闭的心,又需要跨越多少的障碍?但就有这么一群人,不论艰辛,不计后果,一往无前地用真心、耐心、恒心慢慢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境地,不知疲倦。他们,就是教师。

当因为自己偶然一句表扬而重拾信心的学生向她表达感谢时,卢桂英觉得回报大于付出;当学生们一声亲切的“杨妈妈”“毛吉额娘”伴随着欢快的笑脸出现在面前时,杨毛吉下定决心,要始终以妈妈、额娘的身份,精心呵护学生,做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

“每名学生的内心都有成年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他们需要呵护、帮助。作为教师,我应该担起这个责任。”于是,从教22年,杨毛吉的家里住进了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们曾经封闭的心灵向“毛吉额娘”敞开了。

育人,诠释师德价值

他们拼尽自己的智慧、青春、热情,培育、塑造出一个个丰盈的生命个体

在教师群体中,特殊教育教师是最为不凡的群体。无论遭遇多少困难、艰险,他们都牵着孩子们的手,以温暖、执着的心,引领孩子们走向更好的生活。

正是“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基本的尊严和受教育的权利”的信念,支撑着陕西省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党红妮在近20年的特殊教育教师生涯中,始终以等待的姿态倾情投入,耐心关注着每一个特殊的天使,为他们点滴进步而幸福。

“特殊教育就是让特殊孩子‘站’起来,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能够回归社会主流,更有尊严地活着,更有质量地活着。”党红妮用行动诠释着对特殊教育学生的那份挚爱深情。

科学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接近真理,教育亦如此,只不过教育探索的对象是一个个成长中鲜明的思想和生动的生命。思想和生命的丰富多样,让这种探索显得尤为珍贵。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朱辉球以“工”与“艺”结合的传承理念,补理论、提技艺、向大师拜师学习,创新现代陶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面向“选择决定命运,艺术改变人生,艺术创造生活”信仰的不懈求索。

新疆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于炯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建立能力本位、更加面向需求的课程体系,推进以“学”为中心、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为西部偏远地区培养软件工程人才的坚定求索。

“我们在高校里做基础研究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周其林经常把这个问题抛给课题组的同事,然后自问自答道:“教育和培养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长江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所有荣誉和头衔里,周其林最为珍视的,还是教师。因为他始终认为,将学生引领到学科前沿,让他们学会探知未知世界的方法,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材,是高校科研的根本所在。

无论是党红妮、朱辉球,还是于炯、周其林,这些楷模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拼尽自己的智慧、青春、热情,培育、塑造出一个个丰盈的生命个体。

师德,既抽象又具象。抽象在于很难给它划定一个固定的范围,具象在于它是那么亲切可感、触之可及。10位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以他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付出,在一段段点滴的生命记忆中,给学生留下了足以温暖前路的信仰和力量,让他们在前行的路上,不再孤单,不再彷徨无助。

楷模赞

(诗十首)

本报记者 陈强

周其林

年逾花甲志弥坚,

教学科研勇登攀。

心血铺就成才路,

师生携手奔前沿。

张建华

爱生如子似亲娘,

快乐教育灌琼浆。

扎根乡村留印记,

教学相长喜中忙。

应彩云

孩子是天你是云,

言传身教陪伴心。

只为新苗早茁壮,

三十五载从未停。

朱辉球

师者匠心工艺传,

以器载道粉彩间。

心摹手追为光大,

老泥再把新火添。

吕文强

四十一年三十万,

资助学生已过千。

清贫岂碍不渝志,

辛苦嚼尽总觉甜。

张玉滚

伏牛山下黑虎庙,

衣食住学一肩挑。

五百学子送毕业,

春去秋来报李桃。

卢桂英

天涯海角阔无边,

春风化雨润心田。

四位一体指航向,

青春作伴好扬帆。

党红妮

扶障助残悉心帮,

人师人母一并当。

几筐汗水滴禾下,

驱散阴霾花绽放。

杨毛吉

毛吉额娘杨妈妈,

师生亲密如一家。

情暖高原都是爱,

总教青春吐芳华。

于炯

天山脚下清泉淌,

德育创新寻方向。

软件不软作风硬,

民族团结江水长。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