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庆节成经济复苏重要引擎

作者:lanke 时间:2020-10-10 07:14:21 点击:13183

10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0年国庆节、中秋节假期旅游市场数据和相关信息。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院长戴斌在京接受了媒体采访,就旅游消费、市场景气、产业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全年旅游经济形势等主题,回应了旅游业界的共同关注。戴斌指出,依托国内旅游超级大市场的内循环效果明显,国庆长假成了国内经济、消费加快复苏的重要引擎。同时,中国旅游研究院方面表示对第四季度旅游市场恢复和产业振兴保持乐观的预期。

人民网: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庆节、中秋节假期八天的旅游市场数据,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您如何评价这组数据?

戴斌:无论是与去年国庆节假期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的同比,还是与劳动节、端午节假期恢复程度的环比,我们都可以从官方数据得出结论:依托国内超级大市场,我国旅游经济已经进入疫情防控常态情境下全面复工复产复业新阶段,旅游消费信心全面恢复,旅游发展潜力全面释放。2020年国庆节、中秋节八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与端午节假期相比,恢复进度分别提高了28个和39个百分点。人均每次旅游消费也有明显增加,旅游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进一步稳固,全年旅游发展预期有望从谨慎乐观转向相对乐观。

人民网:节前文化和旅游部在甘肃召开的乡村旅游工作会,推出了3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地方对乡村旅游也是高度重视。可否分享一些假日期间的乡村旅游数据?

戴斌: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系统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通过创新驱动,扩大优质供给,全面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市民旅游下乡,也要关注农民旅游进城。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居民已经广泛参与到旅游消费进程,甚至自驾游行列中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调查数据显示,长假期间出游的农村居民选择自驾的比例超过四成。

我们还要关注一些县域旅游的发展探索和创新实践。上个月我在安徽的阜阳和亳州两个城市调研,人口第一大县临泉的长官杂技小镇、格林童话主题公园和魔幻动物园,涡阳县的天静宫、义门古镇,亳州市的康美中药城、华佗百草园、古井无极酒窖等项目,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临泉县县长梁永勤告诉我,国庆节当天才开业的中环格林童话世界日均接待游客6000人。全县8天接待游客60万人次。

人民网:文化和旅游部依托中国旅游研究院设立了旅游经济重点实验室,经常会发布与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的权威数据,请问这个假期旅游市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数据和特征?

戴斌:根据我们的专项调查,假日期间,游客平均出游半径213.0公里,在目的地的平均游憩半径为14.2公里,出游半径较劳动节和端午假期增长56%以上。游客过夜比例为49.6%。

“二次出游”意愿强烈,假日效应向节后溢出。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调查显示,长假期间35.8%的游客选择“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国内中长线旅游变为省内游或近程游”,跨省游的比例为29.1%,出行距离300公里以内的占比83.5%,不少人在假期中段返程后二次短途出游和多次本地休闲。游客出游半径在5日达到最低,6日开始再次扩大至200.1公里,环比扩大幅度为10.6%,7日环比继续扩大。

人民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还有夜间旅游,都是业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通过这个假期,能看到哪些新变化?

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调查数据显示,长假期间85.0%的游客参与了各类文化休闲活动,其中参观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美术馆的游客比例分别为41.8%、40.5%和27.1%。游览文博场馆的时间不超过4小时的游客仍占多数,达66.5%。

在文化和旅游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物展陈不断创新,文博场馆越来越成为广大游客愿意到访的新空间。国家博物馆持续推出的“屹立东方”等20多个精品展,敦煌研究院、首都博物馆等11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举办的“文物的时空漫游展”,用数字技术将文物“唤醒”。

各级各类文艺表演团体为观众和游客奉献了丰富多彩的剧目。艺术家走进车站、机场、码头和景区,“快闪”歌唱祖国,为旅程注入深厚的家国情怀,提升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作为新晋“网红”的福州市金鸡山公园茉莉花厅,假日期间吸引了25万人到“半山腰”看书看风景。

文化遗产受到游客追捧,多数游客愿意参与目的地文化活动,分享目的地美好生活。贵州丹寨把蜡染等非遗项目带进景区,吸引游客流连忘返,带动小镇的酒店和客栈入住率多日达到满房状态。

各大景区、主题公园和公共场所的群众文艺表演,特别是艺术引领、科技支撑的旅游演艺项目深受广大游客喜爱。武汉的《夜上黄鹤楼》、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大唐追梦》、温州的《塘河夜画》、无锡的《运河夜游》、河南建业的《宋城千古情》等沉浸式夜间演艺项目广受游客追捧,往往多次加演,还一票难求。上海、南京、福州等地推出的“博物馆奇妙游”,丰富了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延展了游客的体验时空。北京延庆的世园草莓音乐节平均票价300-400元,每天吸引00后的年轻人远道而来,也为流行文化的产业化运营和私域流量变现找到了新的消费场景。

人民网:从数据上看,疫情防控、旅游安全、文明旅游有哪些新进展?

戴斌:疫情以来,在中央的统一要求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预约、限量、错峰、有序”已经成一种常态,“无预约,不旅游”“光盘行动”也成为游客休闲消费的新习惯。数字技术在出游预约、行程安排、客源分流、消费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假日期间,实行实名预约的同比增长3.5倍多,除部分开放式免票景区外,超过94%的5A级旅游景区实施分时预约制度。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调查显示,长假期间82.8%的游客不同程度体验了预约,仅有2.5%的游客对预约体验表现出负面评价。

人民网:旅行社、景区、酒店、航空公司、旅游交通等市场主体的情况如何?

戴斌:酒店、航空、景区等旅游上下游企业,同步推出各类创新产品和优惠举措,激发游客消费潜力。受疫情影响,出境旅游需求转向境内,国内旅游市场进入全面恢复通道,部分地区呈现供需两旺的大好局面,依托国内旅游超级大市场的内循环效果明显,国庆长假成了国内经济、消费加快复苏的重要引擎。

随着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汽车饱有量和驾照持有人数的增加,加上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支撑的智慧旅游兴起,自驾、自助出游成为主流。福州市的数据显示,假日期间全市共接待502万游客,旅行社等有组织的出游比例不到2%。近年来节假日旅游市场表明,一个去旅行社中心化的大众旅游时代正在到来。

长假期间,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量超1200万人次,超出节前预测的2成左右。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假期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假期民航国内计划执飞的航班量同比增长15.12%。自驾游成为假日出游首选,全国高速公路日平均车流量4860.8万辆,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4.5%。西宁、丽江、三亚和拉萨机场计划执飞航班分别同比增长近38.6%、29.2%、22.5%和22.8%。从价格上看,大部分航司的客运票价在节中都有较大幅度的下调。

城市公园、休闲街区、夜间美食、城郊乡村游高位运行。夜间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活跃度提升,北京天安门、簋街美食店、天津海河夜景、上海外滩、钱塘江大潮、西安大唐不夜城等热度居高不下。海南免税购物日均营收过亿,吸引不少境外消费回流。游客对个性和品质的需求也在增长,主题公园、小包价团、定制旅游热度明显上涨,度假型酒店量价齐升。

人民网:作为国家级研究机构和数据中心,请问中国研究院的对全年旅游经济形势怎么看?对地方和业界有什么建议?

戴斌:结合宏观经济和疫情防控形势,结合国庆节、中秋节假期旅游市场表现,我们对第四季度旅游市场恢复和产业振兴保持乐观的预期,预计全年旅游经济呈“U型”恢复和振兴发展态势将是大概率事件。入出境旅游市场取决于国际疫情、签证限制、航空开放等条件,预计四季度仍将在底部盘整,部分国家和地区会逐步恢复国际航线,入出境旅游市场有望根据各国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冬明春逐步恢复。

希望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结合假日旅游市场数据,在前三季度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全年形势研判的基础上,对年底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加强对出境旅游需求回流的形势研判,引导行业产品和业态创新方向,对入境旅游也要提前谋划,不能等到市场恢复了,产品和服务却跟不上。

目前,要进一步扩大冬季旅游产品的优质供给,巩固全年旅游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重视冬季冰雪、避寒、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需求的变化,指导冰雪资源富集区根据地方特色,结合民宿、运动、度假、温泉、研学等开发新的冬季旅游项目及产品,加强在冰雪资源匮乏的南方地区开展冰雪旅游宣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