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中国转轨高质量发展五大特征

作者:admin 时间:2018-06-05 23:03:00 点击:7787

   继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6.8%的增长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继续显示,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呈现出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持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日,宏观经济研究人士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虽然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仍较突出,“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持续稳固,为全年经济目标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不管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观察,还是从中长期来看,“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目前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经济增长已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6.7%~6.9%这一区间,平稳增长特点进一步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即使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经济运行不改稳中向好态势。

  “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长还会保持在6.7%左右,工业生产会延续一季度回暖走势,服务业增长7.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会长期稳定在5%左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焕波更给出了明确预测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来的新特征,表明当前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未来需要进一步巩固高质量发展基础,壮大高质量发展动力。

贵黔高速鸭池河大桥横跨贵阳、黔西两岸,蔚为壮观 秦刚摄

  特征一:经济平稳性日趋增强

  张焕波表示,一季度6.8%的经济增速有三大含义:一是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预期目标是6.5%,而一季度6.8%的增速高于全年预期目标,实现了良好开局,为全年预期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进一步夯实了经济稳中向好的格局。“经济发展从2010年开始形成一个‘L’型的走势,从2015到现在接近3年的时间稳定在这样一个区间,对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动能都是非常有利的。”张焕波说。

  三是6.8%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在他看来,6%以上的增速与发达国家之间至少有3%的速度差,“这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应保持的增长优势。”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毛盛勇从更长远的视角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剖析了中国经济的平稳性:从1992年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最高达到14.2%,最低时只有4%左右,经济起伏较大。“过去的五年里,经济年平均增速为7.1%,经济在6.7%~7.9%的区间运行,波动幅度大幅减小。而过去11个季度连续运行在6.7%~6.9%之间。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经济平稳性在增强。”

  毛盛勇进一步指出,“经济在这样的区间平稳运行,为我国推进各项改革提供了有利外部环境,也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提供了有利的时间窗口。”

  特征二:经济韧性持续强化

  “中国经济当前的运行态势,是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这也表明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在增强,凸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毛盛勇尤其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强调,“中国经济除了总量大之外,中国还有广阔的市场,经济自我循环能力非同一般。”

  张立群对此表示认同,“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的表现之一便是内需拉动作用增强,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支撑。”张焕波则分别从生产端和需求端进一步指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

  从生产端看,工业增势相对稳定,服务业经济增长贡献继续提高。而在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租赁商务服务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快,产业发展新动能成长效果明显。从需求端看,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国内需求包括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起了关键性作用。

  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542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消费整体保持稳定的同时,消费升级势头明显。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同比分别增长10.8%、15.1%和11.4%。

  不仅如此,在整体市场供需改善的大环境下,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自去年以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5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271.7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比1~3月份加快3.4个百分点。这一增速是在去年以来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从利润率来看,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24%,同比提高0.24个百分点。在减税降费等政策作用下,企业成本持续下行,市场需求有所回暖。服务业利润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财政部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月份同比增长12.9%,保持了较快增长。

  内需之外,受访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的韧性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去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已基本与美国持平。根据预测,今年年底有望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市场。

  其二,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增长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新型城镇化将不断推动农村居民实现真正市民化,逐步开启这部分蕴藏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随着制约消费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除,国内将建立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其三,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进入到国际贸易中去。“健全的产业体系,也决定了中国供给体系的健全。随着供给质量的提升,将助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助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毛盛勇说。

浙江临海吉利汽车生产车间 殷博古摄

  特征三: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下降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7%,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下降0.2个百分点。我国就业呈现稳定向好、调查失业率下降的良好态势。

  “在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的情况下,为什么就业能够持续向好?过去一直强调要‘保8’,为什么现在6.5%左右就业就没有问题?”毛盛勇为《瞭望》新闻周刊分析说,这是四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中国经济总量大,每年的经济增量巨大,因而对就业的带动力也巨大。2017年年底我国经济规模已达82.7万亿元,仅增量就超过8万亿元。“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再加上每年的经济增量越来越多,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在增加。”毛盛勇说。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弹性的增加。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比重持续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提升。毛盛勇指出,“服务业是就业的蓄水池。服务业快速发展提升了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吸纳的就业量在扩张,就业现在对经济增速的依赖性有所降低。”

  三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持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比如对创业的支持,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扶持,对大学生就业的帮扶等,政策效果不断积累和显现。

  四是新动能加快成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都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空间。比如网络购物的兴起,带来了新的就业模式和就业形态。

  总体上,张焕波为本刊记者分析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调查失业率目标是5.5%,目标上就比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水平更低,而目前实际统计的结果比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还要好,就业水平处于一个非常好的阶段。”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为本刊记者解读说,调查失业率的发布为高质量发展确立了新的调控导向和决策新参考。“将城镇调查失业率纳入发展预期目标,使得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更加完善。就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城镇调查失业率的统计和发布,可以更好地引导各级政府在关注数量之外,更加关注结构。”

  特征四:新动能支撑作用明显

  在中国经济当前的运行态势中,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主要表现是新动能成长加快,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从高技术制造业看,1~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1.9%,装备制造业增长9.2%,都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的增速。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商务服务业都是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



  从新主体看,4月份新登记企业在去年较快增长基础上再创新高,当月日均新登记的企业超过了2万户。

  从新消费业态看,电子商务包括移动支付等新业态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1~4月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4%。

  从新产品看,1~4月份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了一倍多,达到113%,工业机器人增长超过30%。

  支撑中国结构调整的创新与人才保障更是为学者所注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2017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12%,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研发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17位。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在2011年就居世界首位,2017年达到了138.2万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的专利申请量达到4.9万件,居世界第二。2017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连续9年稳居第二,论文被引用量超过德国、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一个更为直观的体现是,去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特征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不断释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成效继续显现。”这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发布4月份经济数据时给出的评价。这一判断体现在一系列数据的变化上。

  一是产能利用率提升。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5%,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二是微观杠杆率下降。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4%,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三是商品房库存减少。4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6687万平方米,比3月末减少64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0%;四是企业成本降低。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52元,同比减少0.21元;五是短板领域投资增加。1~4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农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0.5%、18.9%和10.8%,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3.5、11.9和3.8个百分点。

  张焕波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说,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6.5%,不仅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同时也是2013年来最高的产能利用率水平。从大的工业分类来看,过半数的制造行业产能利用率接近79%~83%合理区间水平。“需要指出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在所有行业当中位于前列,说明新的产业动能正在形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十三五”发展的主线。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了八大重点任务之首。毛盛勇指出,中央已经明确要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核心就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对于中国来说,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对内是要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对外则是培育竞争优势,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

  积极应对新风险新挑战

  采访中,受访专家也提醒,在全力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新风险和新挑战。



  从国际看,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导致全球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中高端制造业国际竞争加剧,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国内看,企业融资成本短期难以下降,房地产价格上升压力不容忽视,房地产调控依然要做到“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

  这其中,张立群认为,尽管杠杆率水平趋稳,但一些高风险的杠杆融资活动仍需高度警惕。特别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地方国企债务增长较快。还需注意的是,近年来流动性增量主要来自银行表外业务,加强对表外业务各种融资渠道的监管,可能短期内会引起流动性增量一定程度减少。这些都表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

  在着力应对各类挑战的同时,受访专家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需聚焦三大领域,持续推进经济发展向着高质量方向迈进。

  首先,大力发展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实体经济。在日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专家指出,针对这一现状,要加快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进而实现对核心技术的体系性、整体性突破。

  其次,在确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前提下,健康稳定地发展房地产市场。专家们表示,经济发展不能依赖房地产,但房地产业背后庞大的产业链体系,牵动着建材、装备等一系列下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推动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既是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有力保障。

  再者,以制度供给为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以去产能、去库存为主,在坚持这些方向的同时,下一步要通过改革打破制度上的约束,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更有效率、更加优化的配置。“要根据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补齐制度短板,不断完善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张立群最后说。(来源:《瞭望》2018年第23期  记者:王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