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思政课教师必备的授课素养

作者:lanke 时间:2020-01-18 19:24:12 点击:17043

思政课的全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而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觉得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能把思政理论讲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信仰、净化灵魂的科学,在百年树人的漫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对师资的理论功底要求特别严格也便理所应当。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政治理论研究专业科班出身、学富五车、造诣深厚的思政课教师,却往往在课堂上“败”给了学生,生涩的论点、过时的事例、枯燥的语句、古板的解说,活生生地把学生逼成了刷屏族、低头族、手机控、昏睡族、逃课族,有些教师甚至不得不通过“点名”“刷脸”来“控制”学生的到课率。

2018年4月,教育部曾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严格落实学分、合理安排教务、规范建设教研室(组)、统一实行集体备课、创新集体备课形式、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改进完善考核方式、强化科研支撑教学、健全听课指导制度、综合评价教学质量”等一系列要求,从内容上看不可谓不全、不可谓不严。然而,要让思政课真正落到实处,聚焦到学生的习得上,最终还是离不开任课教师的授课。毫无疑问,如果课上不好,所有的设计都将成为空谈,是谓成败终在授课环节。笔者认为,抓好思政课建设,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锤炼思政课教师必备的授课素养。

善于讲好故事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谁会讲故事,谁就能拥有话语权,谁就能赢得受众。长期以来,一些思政课之所以难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教师更擅长讲道理、讲条纲、讲知识点,而不会讲故事,更不善于把故事讲好。俗话说,文可以载道,而故事更能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僵化的条纲,转化为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教师经常在思政课上讲故事,既能使课堂更接地气、更有生气,又能体现教师有文气、有正气。

思政课教师要想讲好故事,不仅要重视提升自身的演讲能力,更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既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还要多看历史故事、英雄故事、道德故事、名人轶事、智慧故事、孝道故事、廉政故事、人文典故等,为丰富课堂积累“佐料”,为阐述道理提供“佐证”,为讲好故事准备“佐餐”。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融通历史和现实,把老故事与新时代连接起来,让老故事拥有新时代的内涵;要精心采撷红色历史的精华,把传统红色故事中的感人细节描绘出来,重现厚重的历史画面,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受到鼓舞。

善于隐藏动机

笔者曾经听过许多思政课教师的公开课,感觉绝大部分教师的谋篇布局、流程设计都很出色,唯独“仪式感”和主题动机的呈现过于突兀,很多PPT(演示文档)的封面或页眉上都用醒目的字体标明“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给人以专门“接受教育”的压抑感觉,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本能反感。比如,某位教师以“校园欺凌与相互尊重”为主题组织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其中一方突然打出一条“扫黑除恶,还校园净土”的横幅,显然是为公开课而准备,这就让人感觉过于“生硬”,根本不可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引发学生厌恶。

毋庸讳言,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教育手段,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旨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而,思政课本来就应该严肃认真、主题明确,但这并不排除思政课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智慧的思政课教师,大多善于隐藏自己的教育意图,而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理性对话、诱导启发,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而不是一下子把受教育者推到教育的对立面,使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产生本能的反感和排斥。

善于选择话题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培养青年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思政课的系统性非常重要,学科内部的纵向逻辑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都要求思政课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教学,而不是进行零散的知识点“滴灌”。然而,虽然理论是抽象的、概念是枯燥的,但由其引出的许多话题却往往是鲜活的、有趣的,很多抽象的理论一旦被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人文环境中去讲解,就会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不仅便于理解,更有利于转化为实际行动。

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借助教研室(组)的群体力量,对系统的理论进行“话题式分解”,并根据各自擅长去落实相应“话题”的主讲教师,将传统的“每人教授一门课”模式,改变为“多人协作教授一门课”。可以想见,各个“话题”主讲教师由于熟能生巧和术业专攻,必然会越讲越好、越讲越精彩,而各个话题之间由于早有逻辑预设,也能较好地保证教学内容的体系性、完整性。值得提醒的是,思政课教师在选择话题时,应尽可能优先关注时事政治、聚焦社会热点、照顾现实关切,同时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比较熟悉、有话可说又愿意说真话的话题。

善于掌控局面

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8年4月再次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两个文件均大力提倡“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为了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许多思政课教师都热衷于尝试“小班研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小班研讨”决非单纯地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或者不以小组为单位的自由式发言那么简单。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互动性极强、生成性明显的教学模式,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不仅要负责选取恰当的讨论话题和做深入研究,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充足的辩论素材,还要对课堂讨论的组织实施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尤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及时、准确、精彩、积极的点评、引导和总结,以免让讨论失去控制或流于形式。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表达的错误观点,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以免对其他学生产生误导。所以,思政研讨课上教师的局面掌控和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而不能让严肃的课堂变成一盘散沙。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

作者:王寿斌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01月05日第3版 版名:职教周刊·院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