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职业教育强国梦

作者:admin 时间:2018-05-01 10:00:00 点击:9869

■教育前沿 / 教育现代化和未来教育大家谈21

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届时,我国职业教育将取得长足发展,为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必须从更长远的国家战略高度做出科学谋划并切实落实,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强国梦。

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职教蓬勃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腾飞,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近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又将有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根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至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5%,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1599.0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28%。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全日制在校生数1082.8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4.28万人,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作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叠加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高等教育新类型,坚持产教融合、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类型之路,显示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空前活力和勃勃生机。但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然不能有效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转型、产业发展、技术革新以及社会进步加快,使得我国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矛盾突出,职业教育尚不能满足社会对其高质量、多样性的需求。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有待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形成诸多障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够匹配,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模、结构不合理,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职业院校的区域、城乡、专业间及校际发展存在不均衡,包括硬件资源、师资水平以及办学理念、校企合作等;社会参与力度不大,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建设不健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整体薪酬偏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社会认同度不够,等等。

目标 2035年职教实现现代化

到2035年,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显著提升,在国家人力资本提升中发挥关键作用。能够使每一个有接受职业教育愿望的学习者享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实现体面就业、人生出彩、幸福生活的目标。

职业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教学基础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准,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科学合理,受教育者学习途径多样便捷,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专业、课程、教材与国际标准接轨,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技术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养,适应毕业后工作和生活的各种需要。

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更加开放,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及其他类型教育的联系更加密切,内部要素组合更加灵活、高效,区域合作办学、院校联合办学和第三方承担职业教育评价普遍推进。

运行机制顺畅有效,职业教育供给驱动发展模式转变为需求驱动发展模式,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行政管理组织效能提升,相关部门工作形成合力,职业院校多方参与的治理结构完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全面施行。

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内容和模式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需要,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动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体系全面建成,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人的成长成才的贡献显著增强。

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领域和方式不断拓展,职业院校和受教育者面向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大幅提高,成为助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发展模式受到世界广泛认同。

路径 科学谋划并切实落实

为达成以上目标,职业教育应在以下方面着力。

办学规模上,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保持在200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保持在2500万人左右(其中四年制800万人),为各行各业培训从业人员1.2亿人次。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

培养质量上,职业院校全部达到现代化标准,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的共同育人机制。教学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精神、专业技术技能、知识积累、学习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能有效应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挑战。

体系结构上,做强、做优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创新成人职业教育的注册生制度,做大职业培训,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职业教育的地域结构、城乡结构、专业结构更加合理,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联系更加密切。按照劳动力市场和受教育者需求调整教育结构,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之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60%以上。

运行机制上,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兴办、多元主体办职业教育的格局,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支持企业参与公办职业院校办学。行业主管部门和具有一定规模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比例明显提高,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业院校大幅增加。

国际合作上,“请进来、走出去”并举,积极拓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支点。建立健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习和吸收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开发符合国情、国际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模式。鼓励职业教育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国家金融机构和基金组织在业务领域内将“一带一路”职业教育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支持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成为面向世界舞台奉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传递中国信心的教育发展新成果。

社会环境上,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强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技术工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增加他们在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真正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局面。

(作者:陈嵩 马树超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26日第7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